經過了兩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了蘇州,入園前先接起我們在蘇州的地陪-小黑兄,說實話,我忘了他叫什麼了,不過身材高瘦的他留著小平頭,穿著黑夾克,倒有幾分香港古惑仔的江湖味,但可別看他這副模樣,小黑兄也是個幽默風趣的導遊,管它多沈悶的歷史典故,到了他的嘴,配上蘇州腔,全成了精彩的說書啦!而且小黑兄可是曾經透過關係去台灣旅遊過的大陸人,從他的眼中看兩岸,倒有幾分值得我們深省的。

這是入園的第一進山門,進去後還有一段長廊,兩旁有紀念品販售店,趁著入園買票時,大夥來張團體照吧!這次旅行是跟著史帝芬前公司的同事一起出遊的,大家都是好相處的人,我很難得可以和這麼多人一起活動,這六天下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跟大家的互動,那股暖暖的感覺一直到現在都還留著呢!(這麼巴結~以後出去玩要記得拉我們兩個啊!)

照壁上的豎匾「虎阜禪寺」是清康熙皇帝所提的,當年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六下江南,而虎丘則是他倆每回必遊之地,祖孫二人先後在虎丘題寫匾額楹聯數十處,吟詩不下二十余首。(小朋友不要學,人家是皇帝爺爺又飽讀詩書,才能隨處塗寫喔!)

在入山前,會先經過一座花崗岩石橋,石橋上望去的景緻美得像幅畫,就連普通女子在上面拍個照,都會特別嬌媚喔!

來張沒有干擾的
史料上記載著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蘇州任刺史時,曾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緻更加秀美。

過了石橋後,便是「斷樑殿」,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之所以稱為「斷樑」,是因為正殿的正樑,是由兩根木頭組合而成,並非用全木。小黑兄要我們仔細看,有沒有發現門的造型像隻張嘴的老虎啊?我們從下而過,就成了羊入虎口了!真是有趣的說法啊~

斷樑殿上的牌匾。殿樑殿的特色之一就是全殿都採木頭相互咬合而成,沒用到一根釘子,真是佩服古人們的建築智慧!

拾階而上,兩旁盡是長相奇特的怪石,這些圓滑的石體是因為海浪沖刷而成的。根據記載,虎丘山是由距今一億五千萬年的中生代侏羅紀時代噴發的岩漿凝結而成的流紋岩。因此虎丘又名海涌山海涌峰。而憨憨泉因為潛通大海,又被稱作海涌泉

在憨憨泉旁有個擁翠山庄,上去可以仰視虎丘塔,遠眺獅子山,門前白壁上的四個大字「龍虎豹熊」原傳為唐伯虎與祝枝山在這裏比試書法所留下的墨跡,但後來考證結果為清代陶茂森所書。陶茂森是個帶兵的,相較於風流才子的文人逸事,突然就少了幾分浪漫感了。

吳王闔閭的試劍石

再沿著石階拾級而上,路旁有一塊巨石,石頭中間有一道深長的裂縫,據說,這是當年吳國著名的名劍師干將、莫邪夫妻將鑄成的雌雄雙劍獻給吳王闔閭,吳王就在此試劍,在此石頭上一劃就留下如此劍痕。(但實際上是凝炭岩裂隙風化而成的)

我們背後就是中國的比隡斜塔--虎丘塔

虎丘位於蘇州古城西北的郊外,有『吳中第一名勝』之稱,蘇州建城早,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水陸並行,河街相鄰,古城區至今仍座落在原址上,春秋時期,這裡是吳國的都城,吳王夫差的父親闔閭命楚國叛將伍子胥建城,吳王闔閭死後就葬於虎丘,至今蘇州還保留著許多有關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跡。

照片中的右上方的亭子是孫武子亭,相傳孫武子曾在虎丘一帶演習兵法,操練娘子軍。

而左下方的亭子是二仙亭,相傳是陳搏與呂洞賓下棋的地方。


生公講臺、千人坐

相傳生公是我國晉代著名高僧,當時他主要闡述涅磐經,宣揚「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但是為舊學所不容,遭到北方士大夫排擠,將他貶出京城,於是他到處雲遊來到虎丘,在這裏講經,當時聽他講經的人很多,大約有一千多個人就都圍坐在這塊石頭上,在石頭旁邊可看到三個藍色的字「千人坐」,但是他的這個觀點同樣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擠,於是他們將這些聽經人全部趕走並不准再來聽經了,但是生公對此並不灰心,對著聽經人留下的塊塊墊坐石講經,他講了三天三夜,口乾舌燥,當他講到一切惡人皆能成佛時,其中有一塊石頭突然之間向他微微點頭示意,意思仿佛是說我懂了,這塊石頭就是在池中所看到的點頭石,當時正值嚴冬,但池中的白蓮花卻都競相開放了,池水也盈滿了,所以有「生來池水滿,生去池水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白蓮花開」的說法。

千人石,一說是上面所提,生公講法時,有千人坐於此石上聽演。另一說則恐怖了!傳說吳王闔閭命工匠造墓,在完成工後怕洩漏秘密,便把千餘工匠集合於此石上處死,工匠流下的血跡染紅了這塊大石,每到下雨天,雨水灑在石頭上,暗紅的血色更是明顯,天啊~好佳在我們不是雨天來的,不然挺靈異的耶!

二仙亭旁有四個「虎丘劍池」的大字,相傳虎丘是顏真卿所書,而劍池二字是後代人模擬他的字跡補上的。後來年代久遠,連虎丘二字都脫落了,在明代時重補上的,因此,蘇州人形容它為「假虎丘,真劍池」。

進入「別有洞天」圓洞門,眼前一泓清水,這便是著名的「劍池」了。劍池兩側陡峭的石岩拔地而起,中涵石泉,池形狹長,南寬北窄,像一柄平放的寶劍。那池中的綠水,冰冷冷的,像是寶劍上的寒氣,當樹蔭裡漏下的陽光照在水上,閃閃發光,又像是寶劍的光輝。劍池雖在山上,但池水終年不乾,且水質清冽,可以飲用。

崖左壁有篆文「劍池」兩字,相傳為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所書,右壁有北宋米芾所書「風壑雲泉」四字(沒入鏡)。

據方志記載,劍池下面是吳王闔閭埋葬的地方。相傳當闔閭埋葬後,化做白虎盤距於丘上,所以這裏才叫虎丘,而之所以名為劍池,據說是因入葬時把他生前喜愛的「專諸」、「魚腸」等三千寶劍作為殉葬品,同時埋在他的墓裏。後來泰始皇、孫權等人都曾派人探勘但都沒有找到墓穴入口,因此傳說中的三千寶劍一直未被發掘出來,小黑兄說,科學家們利用現代的探測儀探測,確實在池底有金屬反應,但因為墓穴是在水面下,擔心開挖了,水氣和氧氣一旦碰觸到這些古物,可能會毀損,那就讓傳說持續吧!這樣子有故事聽,有幻想,真實的生活才會有趣啊!

從入口朝池內看,那感覺其實挺詭異的,在池水森森的綠影,有一個角度看去,會看到像墓碑的造型,就看各人功力跟緣份囉!我在下方有看到隱約的形狀,想跑到橋上俯視清楚,可惜,從上面看下去,沒辦法看到,照片就是從橋上俯拍的,所以大家也不會被我嚇到啦~

這橋上還有兩個洞,相傳是西施打水洗臉兼照鏡的地方,打水還好,但那距離頗高的,只能佩服西施除了人美外,連眼力都很好,才能電得吳王夫差昏頭轉向的,但是石橋因為長久踩踏,橋面很光滑,又略有弧度,在上面停留還是得小心一點,免得攬鏡洗臉不成,跌下去陪闔閭洗鴛鴦浴就不妙了。

大陸當局在1995年整修時,工人把池水抽掉,出清污泥後,發現劍池兩壁自上到底切削平整,池底也很平坦,沒有高低傾斜現象,顯然是由人工開山劈石所鑿成,加上石壁上有明代縣令等人刻文記載曾於池底發現疑似墓門的結構,或許這裏真的是吳王墓也說不定,只是現在都還沒有人考古發掘出來,幻想之餘,也不禁佩服古代的工匠智慧之高明啊!

虎丘塔原名雲岩寺塔,是一座平面八角形,高七層的樓閣式磚塔。塔高48.2米,落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與杭州雷峰塔為同一建築類型,並列於江南水鄉兩座磚結構古塔。自雷峰塔傾坍以後,虎丘塔便成為江南唯一的磚結構古塔了。

300年來,由於地質構造(前面是硬硬巨石的劍池,然而後山卻是由土堆成的土丘)不平衡的情況下,虎丘塔開始不斷傾斜,傾斜角度為3度59分,塔頂偏移2.34米,在虎丘塔的傾斜下,也無法開挖劍池的祕密,或許冥冥之中,虎丘塔發揮了鎮守吳王祕密的責任吧?

之前在雲南大理也見過崇聖三塔,其中一塔也因為大地震的關係,歪斜得滿嚴重的,而虎丘塔比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早建了三百多年,雖傾斜但還不像比薩斜塔的岌岌可危,在大陸有關當局的維護下,應該還可以撐得住吧?這樣子,要看斜塔就不用大老遠坐17個小時跑到義大利去囉~

照例,大家又來來張此地一遊合照囉!虎丘塔礙於地形和林木參天的關係,遊客們想擺姿勢扶正它還真難哩,腳下的平台當時也忘了是什麼台子,只見遊客一批一批地站上去和斜塔合照,希望這台子可不要是什麼重點古蹟才好啊!

屋頂上的懸魚,造型很可愛,在藍天的襯托下,更顯得生動可愛。

虎丘山裏能看的景觀很多,有的我沒提到,就留待下回再去探訪囉~

在出去之前,看到園子裏的奇岩怪石,覺得挺好玩的,當然要趕快留下美麗的倩影囉~

回頭再看虎丘塔一眼

虎丘後門,我們沒走回頭路,就這樣子一路遊園而出。

出來時依然會經過護山河,這麼美的地方,就算人不夠美,拍起來依然很好看啦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Rsweet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